英雄出少年,Notion撼动微软和Google的霸业
作者:编辑部
2024-05-29
摘要:“Notion”是一家SaaS公司。产品是类似“Google Workspace”的生产力的软件。特色是让用户用单一界面,处理文字处理、日历、电子邮件、投影片、待办清单、图表、···

“Notion”是一家SaaS公司。产品是类似“Google Workspace”的生产力的软件。特色是让用户用单一界面,处理文字处理、日历、电子邮件、投影片、待办清单、图表、照片、影片、地图、会议记录、顾客数据库等不同工作。并能让不会写程序的用户,制作各种软件,过程就像使用文字处理器一样简单。它也提供无数模板(templates),让不想自制软件的用户,轻松处理各类型的工作。

“Notion”的愿景是用这单一软件满足所有工作需求,跟“微信”一样,无所不在、无所不能。高中生用来记笔记、写待办清单。设计师用来做简报。艺术家用来展示作品……目前的用户中,耐克员工用来管理项目。麦肯锡的顾问用来整理自己的披萨食谱。Adobe的产品总监Scott Belsky用来整理自己的研究,然后写成畅销书《混乱的中程》。

根据《福布斯》的估计,“Notion”目前有1亿名用户。去年盈收有2.5亿美元,并且持续获利。650名员工分布在美国、爱尔兰、印度、韩国、日本。用户包括企业和个人,企业客户成长更为迅速。公司估值已达100亿美元。

从新疆、温哥华,到旧金山

Ivan Zhao(赵伊,37岁)是新疆人,从小就学写程序,小学就参加“国际信息奥林匹亚竞赛”。她的妈妈跟很多亚洲父母一样,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,在他17岁时带他移民到温哥华。赵伊后来进了温哥华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。因为已经懂电脑了,所以他主修认知科学。大学时参加了当地的黑客活动,开始开发网站。

他对摄影和艺术很有兴趣,毕业前夕,很多同学请他帮忙把摄影作品做成网站。当时他想,为什么没有工具,让这些有才华的同学,能轻松地在电脑上呈现自己的作品?为什么用电脑,不能像用纸一样方便?

带着这个想法,他毕业了。毕业后他搬到硅谷,当时一位印度籍创业家Akshay Kothari正在做新闻整合网站“Pulse”,想聘请一位设计师。他看到赵伊之前设计的游戏App,很喜欢它简洁的设计,于是决定聘请赵伊。

赵伊婉谢了。他去电子教科书公司“Inkling”待了一年,了解硅谷的生态。晚上则继续发想他“用电脑像用纸”的产品。

一年后,2013年,赵伊辞去了“Inkling”的工作,募得200万美金,开始做“Notion”。当初无缘雇用赵伊的Kothari,成了天使投资人。赵伊通过网络社群找到当时还在马里兰大学书书的Simon Last。两人只见了一面,Last就决定休学跟赵伊一起创业。

黄金铁三角

赵伊和Last的第一款产品,是一款让不会写编程App的工具。这产品没有引起回响,只有少数技术人员在用。

三年后,2015年夏天,现金即将烧光,公司濒临破产。为了减少开支,赵伊和Last解雇了所有人,把旧金山的办公室转租给别人,搬到了日本京都(两人都不会说日文,选京都只因为房租比较便宜)。

在京都,他们没日没夜地写程序。生活只有拉面和程序。

赵伊跟妈妈借了15万美金,重整了软件。他们领悟:大部分的人并不想自己写程序,原本的产品大家根本看不懂。于是他们改用一种大家都懂的软件界面(类似Microsoft Word),然后把自制软件的功能,埋在其中。

一年后,2016年的3月,他们推出“Notion 1.0”。这版本看起来就像一般的文字处理器,但用户可用拖曳的方式,执行文字处理、日历、待办列表、项目管理等工作。此外还有30个模板(templates),让不想自制软件的用户,现成取用。“Notion 1.0”的用户界面简单清爽,就像赵伊大学毕业时想象的那张“白纸”。

“Notion 1.0”一推出,就受到创业社群的关注。赵伊自己充当社群小编,回复用户的问题,了解他们的需求,培养了一小群死忠用户。

这样熬了两年,2018年三月,《华尔街日报》的科技专栏作者对“Notion”写了一篇赞誉有加的评论,标题是《管理工作和生活,你只需要这款App》(“The Only App You Need for Work-Life Productivity.”)。“Notion”开始起飞。这时“Notion”只有8个人,赵伊知道必须找一位老手帮助公司扩张。他去找谁?

当年要给他工作,被他拒绝,后来成为他的天使投资人的Akshay Kothari!

他延揽Kothari(如今37岁)当运营总监。

Kothari也是一位传奇人物。他后来把“Pulse”以9000万美金卖给Linkedin,成交后就留在LinkedIn工作,后来甚至搬到印度的班加罗尔,管理整个Linkedin的印度业务,底下有1,000名员工,他太太还刚刚在印度盖了新家。

总使如此,赵伊还是成功说服了Kothari加入“Notion”,负责业务、招募、财务。

这个黄金铁三角把“Notion”逐步做大。2022年10月,“Notion”得到OpenAI的邀请,试用GPT-4。于是开始将GPT-4和其他人工智能模型,整合进“Notion”。

2023年,“Notion”推出机器人功能。用户每个月多付美金8元,就能搜寻App中自己的数据。比如说问机器人:“上周某某会议的结论是什么?”

赵伊认为,有了这功能,“用户有了遗忘的自由。”

让用户成为品牌大使

“Notion”的快速成长,是因为这三个人,有能力慢慢开始汇集一群人。

一开始,用户是自主地分享他们使用“Notion”的经验。

2021年1月,一些“我如何使用Notion”影片在TikTok上疯传,下载暴增,公司服务器宕机。

接下来,三个人有意识地经营用户社群。第一步是“大使计划”,在推特上号召全球300多名“超级用户”组成社群,经营“Notion”相关的讨论和活动,几周内,上千人申请加入。

很快地,各种“Notion”社群兴起,如Facebook上的“韩国Notion”、Telegram上的“艺术家Notion”。这些社群自发性地做了很多事,如把“Notion”的使用指南翻成韩文。“Notion”团队则在旁对大使们提供协助:如抢先体验新功能、独家赠品、提供工作空间、经费补助等。

随着Notion被企业广泛使用,一些“Notion”大使开始担任“Notion顾问”。“Notion”也创办了认证流程,确保顾问所提供的服务符合“Notion”的标准。

除了大使计划,“Notion”的网红营销也很成功。他们联系了社群媒体(如YouTube)上的网红,如Ali Abdaal,邀请他们展示创意使用“Notion”的方法。他们也联系了Linkedin上大约100名意见领袖,询问是否使用“Notion”,如果使用了愿不愿意谈谈如何使用“Notion”。

2023年9月,Notion单月份在TikTok上的观看次数达到了10亿次。

与微软和Google对决

“Notion”的竞争对手是微软和Google。根据Gartner研究公司的估计,提高生产力软件是个520亿美元的市场。微软和Google的市占率高达99%,两家公司共有20亿用户。

“Google Workspace”有完整的生产力工具,如“Google Docs”、“Google Sheets”,而且也都加入了人工智能功能。2021年,“Google Workspace”加入“Smart Canvas”,就是冲着“Notion”而来。

而微软的“Microsoft 365”历史更悠久,新产品“Microsoft Loop”,看起来也跟“Notion”很像。

赵伊承认,初创业时跟投资人说他要打倒微软和Google,是过于“浪漫”,但他依然相信,“Notion”的前途无量。他说:“律师也许永远都会用Microsoft Word,但他们发现Notion后,也许会用Notion做些别的事情。”

赵伊今年37岁。微软今年49岁。英雄出少年,我们拭目以待。


热门文章